2022-02-14
成都环城绿道复耕,“复来复去”,钱和经济效益该怎么算?
去年春节前夕,和朋友去骑了百公里的成都三环绿道,既惊讶于周边的美景,同时也对这耗资四百多亿的大项目感到由衷的佩服,自以为可以和纽约的中央公园相媲美,绝对能够造福成都市民数百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没成想到了三月底,有不少人反映自己所在小区绿地当初花费重金打造的“环城绿道”拆除了绿化植物,种上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而根据成都相关部门的说法,“绿道复耕”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这是属于按照政策要求推动的复耕,不存在违规之处。
这个事情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既然一开始就是耕地,那么复耕的复当然就是恢复的意思,但既然是耕地,为什么又会被绿化呢?
这是环城绿道复耕,最诡异的地方。
另外同样让我值得怀疑的地方在于,粮食安全当然非常重要,但以一个省会城市的重要地段拿来作为耕地面积,是否在经济效益上能够产生足够大的回报呢?
“我们有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的粮食、接近10万吨的油,以及上百万吨的蔬菜和肉类,要满足如此大的消费需求,那么每年的这些相关粮食的播种面积就必须要稳定在23亿-24亿亩,如果按照目前规定的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那么耕地面积需要保持在18亿亩左右。”
这是去年3月份,农业农村部部长给出的推演,18亿亩地是我们的底线。
从宏观经济数据模型来推测这无可厚非,但问题的根源可能并不在于耕地面积的多寡上,而在于经济效益的回报上。
众所周知,但凡了解一点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粮食安全也很难违背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尽管上面对粮食有很高的补贴,今年甚至拿出了100亿来补贴农民,但说到底,今天耕地面积的减少,其实最基本的原因就一个:因为收益低,没人愿意在家务农种地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我国农民还是有数亿人的,一百亿的补贴平均到每个农民身上,其实也就几十块钱,辛辛苦苦一年在家种地,可能人均效益还不如去北上广进厂上一个月班的收入来得高。
因此,当我们在说粮食安全的时候,不应该忘记的是,种粮食的是个体,个体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当然是寻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今天农村的农民尤其是青壮年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种粮食赚不到钱,没多少收入。
因而,作为四川省会的成都,这次环城绿道复耕,我是比较怀疑背后的经济效益的。
粮食安全固然很重要,但如果种粮的人感受不到收入的增长,在“比较优势”的原理之下,农民当然放弃种粮,转而寻求进厂、建筑工等收入更高的工作。
显然,我们今天不能再犯过去几十年前的错误,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可如果枉顾背后的经济效益,而动用巨大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去做一些和实际收益严重失衡的事情,最终付出成本代价的,必然是我们每一个人。
而对于一个地方而言,经济效益的高低,又事关当地市民自身的切身利益,因此就更不能马虎。
上面这张图,就是成都三环绿道一处复耕的景象,从图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这是一片被规划为种小麦的土地,从小麦的这个长势来看,以我自己个人愚见,这一片小麦地的收入最终充其量可能也就数万元。
而负责成都绕城绿道建设的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发布的新闻稿披露称,将会有10万亩地被用于耕地保护面积,用于共同守护好成都平原这片“产粮宝地”。
天府平原过去的确被誉为“粮仓”,但一亩地的收益到底能有多高呢?
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下,一亩水稻最高利润大概在800元左右,那么在不算地租的情况下,10万亩地一年能赚八千万左右,而建设成都环城绿道的费用大概在四百多亿,如果想要依靠这10万亩地收回建设公园的成本的话,在不算复耕的费用、拆迁、养田培肥、引水的情况下,仅仅就是在正常的稻田上种水稻,收回成本的话要五百年时间。
如果是双季种植的话,也要250年才能够收回成本。
当然,这仅仅只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换算,实际情况我们也同样需要考虑到粮食安全这个大问题,但正如我所说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与其强制规定耕地面积,不如提高种地的收入,这样自然不需要鼓励,也有大批的人从事粮食种植。
但哪怕是以成都平原如此好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一亩水稻利润最高也就八百元,这显然就需要转向补贴和依赖进口才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否则,种地这件事目前就只能依靠一些老年人,而不会有年轻人去种地,除非是规模化和效益化,以及借助先进的农作物机器提高效率,这样才能够收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经济学看问题还不会这么单方面,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成都环城绿道有10万亩耕地面积,按照经济学的“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为标准的话,这10万亩地拿去种粮,那么放弃的可能就是建设商业区、公园、小区楼盘、等其他商业机会的可能。
从经济效益来看,损失可能更大。
而这,还没有算已经绿化后又被拆除、整改、变为耕地面积的“复来复去”的成本。
很多人说粮食安全不能以经济效益来计算,但问题在于,如果粮食安全不以经济效益去计算的话,那么谁会主动这么好心来种粮食呢?
说这话的人,自己肯定不会去种粮。
另外,考虑到我国历年的粮食进口量都非常庞大,这也间接性说明,粮食对外依存度较高,本来我国人口虽然多,但国土面积其实也大,之所以粮食总量不高,除了地理限制和农作物机器之外,收益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年进口大约1-1.5亿吨粮食。比如2014年全年我国进口10042万吨粮食,2015年全年我国进口12477万吨粮食,2020年全年我国进口14262万吨粮食。
2020年全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占比最高的是大豆,进口量突破1亿吨,比2019年增长13.3%,是全球大豆进口量最高的国家。
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2019年,中国共进口粮食和谷物粉1785.1万吨,进口大豆, 8851.1万吨,共计10609.2万吨,比2018年下降9.2%。自2017年以来,谷物进口大幅下降。
可能也的确是意识到了粮食尤其是谷物这类不能太依赖于进口,因此自2017年后,谷物进口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就是我们也从过去的“退耕还林”变成了“退林还耕”。
本质上,我认为粮食安全的确值得去注意,提高对农民的补贴,然后加大农村地区的合理耕种面积,提倡私人承包提高效率和规模化,我认为这就足够了。
在一个省会城市,人口超两千万的大都市去推行种粮,这背后的经济效益就值得我们去思索到底值不值了。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在靓丽崭新的高楼大厦下,出现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地,或金灿灿的麦田,这样的场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协调。
又或者,我们想象一下纽约的中央公园,如果绿地全部变成了农田,该是多么诙谐有趣的画面。
农作物当然也很美,这是事实,但农作物的美不应该在城市里,就应该在一些相对更偏远的郊区和农村才对,而不是应该出现在城市里。
农作物的确是很美,但小麦被收割后、玉米地被采摘后光秃秃的景象,可能也不是那么的美。
过去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今天我们好不容易迈入了工业化,迈入了城镇化,高楼大厦起来了,不应该再被农田所“包围”。
很多人掏空积蓄和钱包,到城市里买房,当然也不希望看到自家小区门口变成了农田,从农村来到城市,当然也不希望城市“农村化”。
这不仅仅涉及到背后的经济效益问题,钱的重复浪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对城市形象的影响等等,都非常重要。
成都过去以来一直被誉为“公园城市”,未来当然要继续朝着“公园城市”发展,而不是变成“田园城市”。
成都作为中西部的经济中心,大面积的耕地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低效配置;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不会种地,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地又不够种,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但我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的应该是引导人们、鼓励人们自发种地,例如提高对粮食的补贴价格,研发适合个人的农作物机器提高效率,而不是在成都这样一个两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弄10万亩的耕地面积。
更重要的是,既然是耕地面积,当初又为何会进行绿化?这一来二去的折腾,钱花的是极其浪费的。
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就曾经说过: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
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
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
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不仅仅需要缜密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杜绝浪费和寻租的可能性。
既然当初铺好了绿化,又怎么能说是耕地面积呢?既然是耕地面积,为什么又要铺绿化呢?难不成,这些都不要钱吗?
我们需要警惕GDP的低效增长,不能说一来二去,GDP就增长了,这种增长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讲,甚至是负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有长远性的目光和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不能仅仅只盯着短期收益。
长远来看,国内总人口必然会持续性下跌,未来五十年三十年,人口下跌到十亿以下,届时我们还真的需要在一个人口两千万的大都市,搞10亩的耕地面积吗?
术业有专攻,种粮食这件事也不例外,如果不看经济效益和地理位置的话,哪怕是经济最发达的北上广,种地一亩最多也就是几百元的收益,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了,这是结构性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因地制宜,而不是统一均衡分配。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标签:
-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